为破解当前急需开发的零散地块不能纳入土地治理项目开发范围这一难题,我局高度重视,立即在全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推进会中进行部署,明确专人,对照调研重点,深入开展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零散地块开发基本情况
1、南通农田的现状特点。总的来看,与苏北、山东相比,我市耕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人均耕地少。据统计资料,全市耕地面积670万亩。人口730万人,人均耕地不足1亩。二是布局较零散。由于南通当地的耕作、居住习惯,村庄主要是沿河、沿路分散布局,导致很多田块零乱分布在屋前屋后。三是基础设施配套不足。虽然通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全市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得到有效提升,但是零散农田还是存在基础设施功能不健全的现象,部分地块配套设施还是70年代的旧泵站、用的还是土渠和走的还是土路。
2、零散地块的开发现状。一是地块面积达不到项目立项要求未能开发。由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一直坚持规模连片开发,要求单个项目万亩连片开发,近两年来规模要求有所降低,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生态治理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不低于5000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个项目规模不低于1000亩,省级沿江高沙土项目单个项目规模不低于2000亩。对照项目立项要求,项目申报入库规模往往都大于计划下达指标,很多项目只能按照计划指标面积就是开发治理,而剩下的地块错过开发治理,同时由于单体面积小而失去再次申报的机会。2014年我市共立项了22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开发面积13.9万亩,而这22个项目实际申报开发面积17.6万亩,这样就有3.7万亩地块错过开发。
二是地块没有列入规划范围未能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立项原则要求坚持聚焦重点,按照《江苏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3-2020年)》的总体布局,突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瞄准2020年实现全省60%高标准农田占比目标,合理确定开发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形成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合力。对“四沿”规划任务尚未完成的市、县继续向规划区集中投入。对于不在规划范围的地块在项目选项中没有竞争优势而未能立项开发。
三是原有老项目区投资标准低开发不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原有的亩投资标准偏低,08年只有400元/亩、09年500元/亩,不能满足项目区整体开发的需求。由于老项目区总投资偏低,项目区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内容规划只能满足于骨干渠道、道路等工程,部分列入项目的地块只能零星布置一些小沟级建筑物或砂石路,开发力度不足,未能真正达到开发成效,而这些地块在今后的选项立项中,往往又很难再次立项,从而失去继续开发的机会。
二、当前零散地块开发存在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零散地块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种植机械化水平偏低,无法实施高效规模种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很大制约因素之一。作为政府在大力推进规模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要更加关注零散地块的开发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开发政策的不配套。目前对于零散地块的开发扶持,国家、省、市都缺少相关的财政政策,现行的政策大多数倾斜于集中连片开发、高效规模种植,开发的项目一味追求“高大上”,缺少对零散地块的扶贫式开发和盆景式开发的扶持政策。现有开发政策主要以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项目区大田块配套建设泵站、防渗渠、机耕桥、涵洞、水泥路,如果同样的建设内容投入到零散地块,就显得成本过高,效益偏低。对于零散地块首要解决的是如何化零为整实现区域管理,就必须进行土地整理工程,把能合并到相邻灌区的,就进行合并,把能独立整合一个灌区的,就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从区域开发角度,合理安排建设内容进行综合配套建设,科学化用好财政资金。
2、地块经营主体的不到位。零散地块的经营主体一般为当地农民个人,而当前南通农村务农劳动力已显不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南通务农农民的平均年龄已接近60岁,不少农村已经出现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需要吸引和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参与零散地块的开发生产,解决当前零星地块年纪大了种不动,请劳动力不划算的尴尬局面。
3、零散地块中的再分散。从我们调查中了解到,在农村的二轮延包工作中,为了减少矛盾纠纷,以田块好坏搭配按比例对现有耕地进行了调整,使得相当多的农户面临着土地分散于不同片块的区域,难以做到协调耕作和集约化经营。从表面上看,土地的分配是公平的,但这种分配并没有从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考虑,严重阻碍了整体开发,不利于土地的规模经营,不利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地块呈多片块插花种植,带来土地种植的诸多不便。
三、加快零散地块开发有关建议
加快零散地块开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提前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保障,结合南通实际,提如下几点建议:
1、尽快出台符合零星地块开发实际需求的配套政策。要针对零星地块的特点,零星地块开发的目标不是简单地配套几条渠道、修建几座泵站、修筑几条水泥路,而是要通过开发治理能做到“零地并整”,真正实现条田方正的高标准农田。建议:在项目规模上要降低门槛,零星地块开发以500亩—1000亩为宜;在建设内容上要增加土地平整的财政投资,明确要求先化零为整,后综合配套;在投资标准上要加大投入,亩财政投资应在3000—4000元才能达到开发成效。同时也要注重结合实际,对零星地块开发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对于不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生态治理建设,突出美丽乡村建设,建设内容可以适当安排生态护坡、生态造林、旧村改造、污水治理等。
2、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开发。建议:要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条件适当倾斜,项目开发规模要进一步降低,以200-500亩为宜,建设内容要突出培育特色,可以通过增加办公场所、办公设施、市场开拓、品牌申报等费用补助,来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自身能力;可以通过设施农业、仓储中转、收购大棚、收购场地、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卫生防疫与动植物检疫设施、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费用补助,来扶持他们的发展生产能力。这样可以有力的增加他们参与零星地块开发的积极性。
3、勇于担当主动搭建开发大平台。建议:整合政府发改委、农办、农委、水利、交通等多部门资金力量,吸引多方资本,实现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促进零散土地开发利用。通过制定各种标准、措施等规范土地开发行为,从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环节保障土地开发的顺利实施。本着“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从财政、税收、信贷、融资政策等方面实现宏观调控,引导民间资本等多种利益主体参与土地开发,如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造由政府出资,旧村、空心村等改造由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市场化整理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